不觉窗外萧瑟冬风雨 无限暖意荡漾在心头
说实话,当我接到区教研员谷老师让我参加培训的电话时,我的内心是有点排斥的;当我听说马黎老师开会时说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才能参加本次培训时,不年轻的我又多了一份忐忑;而当我裹着初冬的寒意踏进提前布置好的温馨的会议室,听了马黎老师对培训专家的介绍后,我居然充满了期待;当 2018年11月14日至16日为期三天的培训结束时,我的内心溢满的是被滋养后的温暖与感激。真心感谢南京市初中英语教研员马黎老师的精心组织,让我们有机会享受大咖们精心烹制的学术大餐。感谢江苏省初中英语教研员魏惠老师、北师大著名英语测试学专家武尊民教授和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张春青教授,他们的倾情讲授使我们领略了最前沿的学术观点,为今后的教学、测评和命题发展提供了养分、指明了方向。
培训第一天,魏惠老师做了题为“初中英语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培育”讲座。讲座中,魏老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带领大家一起先对核心素养进行了再认识,然后又向老师们展示了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操作要点,呈现了课程改革和课程目标演变的历史。最后,魏老师结合《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测评与教学》一书,为老师们介绍了核心素养在教育改革中的主要功能以及总框架的构建。魏老师的讲座,站在国际视角,结合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帮助我们了解了教学目标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基于核心素养目标的发展历程,使我们明白了教学目标要融合核心素养四个维度,魏老师还特别强调我们老师要关注学生阅读素养中的品格和能力的培养。魏老师的讲座中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有这么一句话:“我(教师)今天交给你们的东西,你(学生)将来会在什么地方使用?”为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把教授语言知识作为唯一目标,而是要鼓励创新和思维,把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作为教学目标。
接着年逾六旬的武尊民教授竟然是全程站着完成了四场培训。她对教育教学的热情让我敬佩的同时也让我汗颜:年过不惑的我总觉得自己已经老了。武教授的第一个讲座题为《理解课程标准与能力标准——连接内容标准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从内容标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指南)到组织结构的三种模式(综合模式、循序渐进模式和考试要点模式),再到评价标准(前测、评价口头报告......后测),武教授做了耐心细致的阐述与讲解,并通过详实的例子(美国高中民主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学习活动、评价技术的设计和安排),帮助大家理解概念、了解特点、理会区别。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对学生通过学习达成的能力的标准做了科学而具体的划分,为我们平时教学中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力依据,从而帮助提高教育成效。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在日常教学中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的重要性,了解了基于内容标准的测试不仅反映课程内容目标的达成情况,还为日常教学提供诊断信息,帮助提升教学质量。
武教授接下来的三个讲座分别题为:《基于标准的学业质量分析与反馈》、《诊断性语言测评为课堂教学决策提供依据》和《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三个讲座武教授围绕基于标准的测试、诊断性测评为课堂教学提供决策、心理学视角看待词汇教学等多个方面一一展开。帮助我们对什么是基于标准的测试、不同标准的作用,以及怎样从测试目标、题型选择和效度保障三个方面考虑设计基于标准的测试有了一定的了解。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武教授以优诊学Udig为例,解读测试研制、测试结果的方法。她强调,分数解读和报告与测试目标紧密相关,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表现。同时,帮助学生分析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也同样重要。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就是第一次听说了“评价素养”一词,组内老师通过查询,了解到“语言评价素养不仅仅包含知晓评价学生语言能力的工具和程序,而且还有其他成分,特别是做出恰当的反馈来有效地让学习者设定并达到学习目标。此外,拥有评价素养的人还应该意识到评价过程中涉及的伦理问题,以及基于评价的决策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影响。”此外,我们还从武教授的讲座中学习到了学习档案、学习日志、随笔、会谈,特别设计的课堂观察以及随时的观察等等评价方法,了解了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运用形成性评价方式的重要性。当然,所有这些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继续思考、理解、消化和吸收。
如果说前两天的培训是偏重理论引领,那么最后一天,来自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张春青教师的讲座《英语试题的质量评价》则是非常接地气的。张教授从评价素养和命题、命题流程、命题实践等方面给我们做了细致的讲解。同时,他结合2018年中考试题和模拟试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讲述了教学中如何评价试题质量、命题如何选题;中考试题究竟考察什么、题目有何特征;英语阅读能力的构成是什么、如何命制试题。让我们通过体验整个命题过程,从而熟悉英语命题具体可行的操作流程。此外,张教授认为“评价是一个程序,诱导出某种行为,从而对这些特征做出推断”,这也为我们英语教研组制定适合汇文学生的具有英语学科特点的“融汇课堂评价表”提供了理论依据。整个过程中,张教授善于为老师们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平台,通过独立实践、小组合作等互动环节,不断调动老师们的学习热情。正所谓窗外冬雨清冽,室内学习氛围浓烈。
三天紧张的培训转瞬即逝,然而,学术大咖们精彩纷呈、亮点频现的讲座内容,从市、区教研员到学校各级领导对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与关怀,让参加培训的老师们不觉窗外寒冬冷,无限暖意在心头。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愿你我温暖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