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评教学交相辉映学术盛宴助力发展
2018年11月14日至16日,我参加了南京市教研室主办的“初中英语学业质量标准培训”,为期三天的培训给我带来的是高密度的信息,最前沿的学术观点,对命题全新思考和对教学的深刻反思。我非常感谢南京市初中英语教研员马黎老师能够组织这样的培训活动,让我们能够有机会享受学术大咖们精心烹制的学术大餐,为教师的发展,团队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养分。
江苏省初中英语教研员魏惠老师带来第一场讲座,题为“初中英语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培育”。她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地引导教师对核心素养进行了再认识。通过魏老师的讲座,我们明白了教学目标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基于核心素养目标的发展历程,学习了教学目标要融合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的要求。魏老师特别提到了阅读素养中的品格和能力的培养,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尤其是讲座中魏老师站在国际视角,结合美国的教育理念,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冲击,其中这样一句话发人深省:“我(教师)今天交给你们的东西,你们将来会在什么地方使用?”为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发生转变,不把教授语言知识作为唯一目标,鼓励创新和思维。魏老师理论结合实际,帮助学员们梳理了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操作要点,分析了智能与智力的内涵外延,突出强调了主题语境和任务驱动。在我们以后的教学流程设计中,将围绕活动设计,体现分层作业和分层教学,让学生在小组活动或者pairwork中真正行动起来,以概括为基础,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在培训现场,我们对照着手中《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感受到项目组老师敢为人先,刻苦钻研,攻关克难,将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评比量表设计出来,体现了测评与教学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过程。
我们迎来了北师大著名英语测试学专家武尊民教授,武教授年逾六旬,却站着给我们进行了四个讲座,其严谨踏实的学风和对教育的热情非常让人敬佩。第一场讲座是有关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武教授先通过从内容标准出发,阐述了综合模式、循序渐进模式和考试要点模式,并分别举例,帮助大家理解三种模式的区别与特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美国高中民主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学习活动、评价技术的设计和安排,内容之细致,考察之全面,评价手段之丰富,无一不彰显着美国教育对学生阅读素养、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高要求,高水准。接着,武教授重点阐述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这样的评价标准对考生所能达到的能力的具体标准有具体的划分,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考试质量,促进科学选材;减少重复考试,促进教育成效;提供多元选择,促进多样发展;促进多段衔接,认可多种成果。量表把语言使用作为描述方向,主要描述不用语言能力水平的使用者的典型语言行为,即在特定情境下调动各种能力完成不同的交际任务。这也为我们平时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力依据。同时,测评与教学紧密相连的途径是要在日常教学中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因为基于内容标准的测试反映达成课程内容目标的情况,为教学质量提供提升提供诊断信息。例如我们平时教学中会注意到语音系统和书写形式、词汇知识、句法知识。但往往会忽略语篇知识,这其中包括修辞或会话,衔接知识,这些内容都在中国英语能力量表有所体现,更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需要凸显的地方。
武老师接下来的讲座围绕基于标准的测试,诊断性测评为课堂教学提供决策、心理学视角看待词汇教学等多方面展开,她以为优诊学Udig例,分析了测试研制、测试结果的解读。诊断性测评可以作为决策依据,并帮助学生学习,接受教师建议改进,根据反馈改进,还可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计划,创设更多学习活动。我们学习到了计分方式、等级划分,测试结果的解读等评价细则。其中有两个名词引起了我的注意。第一个词是组构知识。在网上搜索后,发现组构知识即为组织构建语篇的知识,分为语法知识和篇章知识。语法知识细分为三类:词汇知识:词汇的丰富度、准确度和多样性;句法知识:语法的准确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语音和书写形式知识:发音准确性和拼写正确性。篇章知识细分为两类:语篇衔接知识:篇章衔接的基本手段,如省略、指代、重复、连接、释义等;修辞知识述、描写、说明、论述等基本文章组织类型以及比喻、拟人、夸张等的修辞手法。这些组构知识都应对英语学科高中新课标中提出的主题语境引领下的六要素,体现出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和深度解读。另外一个名词是“评价素养”,这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不是特别关注的点,武老师也给我们列举了学习档案学习日志、随笔、会谈,特别设计课堂观察,观察(随时的)等评价方法,我们在平时也要去认真学习测评实践的基本原理、测评方法与技术的运用,熟悉测评质量的评判标准,多运用形成性评价方式。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了《国外语言评价素养研究的最新进展(林敦来,武尊民,2014)》一文中引用了Inbar-Lourie(2013a: 2923)的一段话“语言评价素养不仅仅包含知晓评价学生语言能力的工具和程序,而且还有其他成分,特别是做出恰当的反馈来有效地让学习者设定并达到学习目标。此外,拥有评价素养的人还应该意识到评价过程中涉及的伦理问题,以及基于评价的决策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影响。”其中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设定并达到学习目标是评价的出发点,对我的教学有这样的启示:可否通过学生自评,提高其元认知策略的运用?或利用微信等科技手段,反馈学生听课、课堂表现的数据,并对老师的评价做出反馈。正如盛慧晓在《外语教师评价素养的构成和发展策略》中引用的那样——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教育评价领域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范式转换,原有的“对学习的评价”逐渐被“促进学习的评价”所取代。如何利用好评价的回拨效应,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我日后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最后一天,来自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张春青教师结合中考和模拟试题,讲述了教学中如何评价试题质量,中考试题究竟考察什么,阅读能力的构成是什么,给我们学员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细致的指导,其中小组讨论,自我实践,让在座的老师都能参与到互动讨论中,学习的效果和氛围浓烈。他给评价的定义也非常值得我们反思——“评价是一个程序,诱导出某种行为,从而对这些特征做出推断”。所以在日后的教学中,我要以评价为契机,分析评价背后的学生行为,找出对策和依据。张教授留给我的命题视频资源需要我们好好观摩,他提到的命题技巧也需要我们在日后的命题过程中实践感悟内化。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看到了不仅仅是命题的终结性成果,而且是命题的流程与原则。以找题点为例,找题点的基本步骤是需要严格遵照,从找到文本自读,到小组寻找题点,阅读Text-mapping的5个步骤环环相扣,每一步都有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最大化地避免了阅读题命题人的主观化倾向。
三天的培训是短暂的,但是讲座的内容可以说是精彩纷呈,亮点频现,给我日后教学中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资源,让我能从不同视角审视自己的教学,让自己的教学更加规范,更基于标准,更能体现核心素养和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