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关键能力 解读测试教学
11月14日至16日,我有幸参加了南京市教研室主办的“初中英语学业质量标准”培训,为期三天的充实学习让我对测评有了全新认知,引发我对教学的深刻反思。
培训伊始,江苏省初中英语教研员魏惠老师做了题为“初中英语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培育”开场讲座。她引导教师对核心素养进行了再认识,讲述了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教学目标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基于核心素养目标的发展历程。我们学习了教学目标要融合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的要求,理解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是基于三维目标、但同时又高于三维目标,为我们制定教学目标明确了方向。魏老师强调学科教学的着重点在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即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育学生的能力。她指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以2017年《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由传统的Task-based Teaching向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转变,突出强调了主题语境和任务驱动。在我们今后的教学流程设计中,要围绕Activity设计,用Activity 1,2,3…取代Task 1,2,3…以任务活动为主要路径。学生在参与活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评价,即过程性评价。随后,魏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初步认识了测评框架的搭建,了解测试卷的结构,让我们对本月刚刚举行的全省学业质量测试有进一步认知,明确测评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过程。
接着,我们聆听了北师大著名英语测试学专家武尊民教授的四场讲座。武教授年过花甲,却为我们站着讲了一天,她严谨的治学和丰富的学识让我们所有人敬佩。她首先从理解课程标准与能力标准出发,阐述了课程标准的综合模式、循序渐进模式和考试要点模式三种组织结构,并分别举例,帮助我们理解三种模式的区别与特点。接着,武教授重点阐述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向我们介绍了量表的研制背景、能力标准结构及研制过程,并带领我们比较教学与测试之间的异同。武教授指出,《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主要从能力表现上衡量学生英语能力,而像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指南都属于内容标准范畴。虽然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基于标准的学业成绩测评将内容标准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连接起来。讲座最后,武教授引导我们关注基于标准的学业成绩测试将考生英语运用表现与标准能力描述相匹配,基于内容标准的测试检测学生达成课程内容目标的情况,为教学质量提升提供诊断信息。
武教授的第二场讲座以“什么是基于标准的测试?怎样研制基于标准的测试?如何分析与反馈?”三个核心问题为主线,以standards等各种形式的“标准”切入话题,从测试目标、测试研制、测试效度保障这三个方面向大家呈现了如何设计基于标准的测试。武教授带领大家分析不同题型的优点和缺点,学习如何选择题型;也和大家探讨了题量多少对考试效度和信度的影响,令我们受益匪浅。
聆听了两位专家高屋建瓴的讲座,第三天来自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张春青教授为我们呈现了“接地气”的“英语试题的质量分析”专题讲座。他介绍了语言测试的概念,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做了系统的分析;并结合案例,着重介绍了评价测试的标准、方法与策略。张教授和老师们分享了题目分析的方法与技巧,为教师改进测试行为和提高测试效率提出了一系列的宝贵建议。
张教授帮助我们明晰了英语测试评价的相关理论,对英语题目质量评价、英语试题命制的具体操作要求及测试质量的标准之后效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今后的命题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理论支撑。通过聆听张教授的报告以及学员们围绕培训主题的激烈研讨和思维碰撞,老师们在命题方面都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思路,也增加了命题的信心。
培训虽然短暂,但是高密度高水平的讲座和学习让每位学员回味无穷。三位教授对核心素养和测试的解读给我日后教学中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资源,让我学会从测试的角度审视规范自己的教学,让自己的教学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