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本站最新信息

    更多>>教研新闻最新信息

      中学英语 >>教研新闻 >>初中新闻

      窥测评纵横经纬 探教学全新天地——记“初中英语学业质量标准培训项目”参训心得
      信息作者:夏子
      信息来源:南京市第一中学
      更新时间:2018年11月23日
      浏览点击:1683
      窥测评纵横经纬 探教学全新天地
      ——记“初中英语学业质量标准培训项目”参训心得
       
             2018年11月14日至11月16日,我参加了由南京市初中英语教研室主办的“初中英语学业质量标准培训项目”培训。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南京市英语教研员马老师为参训老师们准备了足足七个讲座!内容之详实、理念之先进、设计之精妙,已经远远超越了三天的时间跨度,而是为我们搭建了测评的纵横经纬,走进全新的教学世界。
             14日,讲座请到的专家是江苏省教学研究室初中英语教研员、特级教师魏惠。魏老师的讲座主题是《初中英语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培养》。在讲座中她从对核心素养的再认识、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操作要点、初中英语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测评框架这三点来展开话题。在魏老师的讲座之后,在场的老师都为这个具有高度前瞻性的项目鼓掌。这个项目在新课标正式面世之前,以《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分类分级标准为参照,就对八年级研制出四个维度核心素养下的37项关键能力表现,对各项关键能力进行了三个级的水平划分,从而推动了全省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的系统变革,实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和目标。
             如果说,14日魏老师的讲座向我们展示了南京初中英语人在测评方面的远见和探索,后面武老师的讲座则是一场新世界之旅。来自北师大的武尊民教授用四个互相独立又内在联系的讲座《语言能力规范——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基于标准的学业质量分析与反馈》、《诊断性语言测评为课堂教学决策提供依据》、《基于能力量表的英语词汇教学:心理语言学视角》,向我们铺展开了最前沿、最高端的测评理论画卷。在《语言能力规范——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里,武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的目标:提高考试质量,促进科学选才;减少重复考试,提高教学成效;提供多元选择,促进多样发展;促进各段衔接,认可多种成果。而量表的意义则是争取实现车同轨,量同衡,“实现外语教学的一条龙”,在学习和测评之间架起桥梁,对英语能力自我诊断的标尺,实现对多种英语学习成果的沟通互认。而在《基于标准的学业质量分析与反馈》的讲座中,武教授提出了三个问题:什么是基于标准的测试?怎样研制基于标准的测试?如何分析与反馈?武教授从standards、scales、benchmarks、framework、guideline、ratings、requirements和syllabus各种形式的标准切入话题,详细和大家介绍了内容标准和能力表现标准的区别。也和大家分析了各种题型的优劣。在第三个讲座《诊断性语言测评:为课堂教学决策提供依据》中,武教授和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诊断性测评,为何诊断性测评可以给教学提供依据,以及如何将该种测评与教学相结合。在整个过程中,武教授举了多个案例让我们了解诊断性测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关键词——评价素养。这对我们日后的工作有巨大的引领作用。在《基于能力量表的英语词汇教学:心理语言学视角》这个讲座中,武教授向我们展示了全新的词汇教学视角。在几个有趣的思维风暴小游戏之后,我们也得到对于词汇教学与测试的新的思考。比如要从词块入手进行教学,要善用构词法进行反义词和同义词教学,利用单词读音,建构语境进行单词教学,同时要向学生传授词汇学习的策略。由于时间关系,该讲座节奏比较快,但是武教授删繁就简,深入浅出,让我们高效地掌握了相关理论和时间知识。
             15日的讲座听完之后,我的内心忐忑,仿佛一下子学习了很多,又担心自己领悟的不对。但是,这一切情绪在16日的讲座后消散。16日,马老师请来了武尊民教授的弟子、现任教于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张春青博士,来给我们做讲座。张教授虽然自己玩笑说不知道武老师讲了什么,担心有重复的内容,但是事实上,他的讲座完美地让武教授的理论画卷落地。他在讲座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找到了南京市初中英语中考试卷和南京市某区的英语中考模拟试卷,还为我们提供了三份命题材料,提前布置了作业。在第一个讲座中,他将测试理论与中考卷和模拟卷相结合,一题一题的进行分析和评价。整个分析过程中,张教授角度新颖,态度诚恳。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指出了模拟卷中的问题之后,也非常肯定出卷老师的努力,这足以体现一位秉承着“不为难学生”的测试员的人文情怀。在下午的讲座中,张教授就阅读专项的命题和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切实的训练。他提出的“寻找最大公约数”的方法让人耳目一新,正如马老师所评论的那样——这个方法,让试题脱离了个人视角的制约,走向了更广泛、更集体的思维层面。各个小组争着主动回答问题的场面也让我们感动,正是这种愿意学习、深入思考、主动尝试、积极反思的精神,才造就了这样一批优秀的初中英语教师。这些都非常值得我学习。
             三天的培训时间非常短暂,但是我深知这短暂背后的不易。魏老师牵头的项目,既高瞻远瞩,又求真务实,走在了课标的前面,为初中英语教师们探出了一条新道路;武教授大音希声,言语简练,全程站立,让我们对《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有了清晰的认识;张教授自述为了保持命题能力,会把高考卷的语料拿来自己重新命题,让自己与高手过招。而这三位专家在讲座时,举例的精巧、讲解的细致、设计的周到,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兼济天下”的优秀品质。他们从不问“Do you understand?”而是问“Is that clear?”,大大减轻了我们的心理负担;他们间或穿插的游戏或讨论,也让讲座具有了恰当、舒适的节奏。而我们能有机会听到这一切精彩的内容,都源自马黎老师的付出。马老师利用自己的资源,为我们争取了这么好的培训专家;还帮我们一一拍照记录下自己学习的样子,和我们深入地谈心交流,指导我们的工作,关心我们的生活,督促我们不断进取、提升。我也感谢区教研员胡新秀老师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能够来参加这个高水平、高规格的培训,从而对于命题和测评有了更新、更深入的认知。我一定会心怀感激、反思自我,用所学所获指导实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英语教学、英语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