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从无终结性评价
——南京市初中英语学业质量标准培训心得
11月14日-16日,我有幸跟随刘晓宁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一行四人参加了由南京市教研室组织的初中英语学业质量标准培训项目。本项目旨在为初中英语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提供最新的学业质量标准的内容,帮助其拓展及加深对考试理论的理解,了解初中英语学业质量标准,理解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理解并加强设计可靠的交互式考试所必需的技巧,学习如何通过设计合理的诊断性测评来评估学生的水平,并用考试的评估信息来辅助提高学生水平,学习英语课堂评价的基本理论等等。三天的培训,精彩纷呈,专家们的讲座深入浅出,鞭辟入里,与时代同行。“学课程标准,明能力量表,悟语言测评”,是刘晓宁主任为我撰写的新闻稿件所命题目。细细品评,回顾思考,精辟地概括了这三天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与未来期待。学,明,悟这三个字,想要真切做到,在我看来是要坚定地相信“人生从无终结性评价”这一观点的。当然,这也是我回望三天培训,至深之体会。
学课程标准
专题一的讲座名为《初中英语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培育》,由省教研室主任魏惠为我们带来。其参与主编了《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测评与教学》一书,在讲座中基于案例为我们分享了新版课标下指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教学建议与测评框架。主要内容涵盖了以下三个方面:1. 对核心素养的再认识;2. 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操作要点;3. 初中英语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测评框架。
聆听讲座的同时,我又再次回顾了新课标中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和核心素养之“思维品质”的描述:
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这一过程既是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整合发展的过程,也是文化意识不断增强,思维品质不断提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所有的语言学习活动都应该在一定的主题语境下进行,即学生围绕某一具体的主题语境,基于不同类型的语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语言技能获取、梳理、整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深化对语言的理解,重视对语篇的赏析,比较和探究文化内涵,汲取文化精华;同时,尝试运用所学语言创造性地表达个人意图、观点、态度,并通过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提高理解和表达的效果,由此构成六要素整合、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
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魏主任带给我的思考,不仅仅是在学生英语语言关键能力的测评方面,更多的是指明了我们未来课堂教学的改良中所能够的前进的路径。测评是教学的一部分,是用来反馈教学效果的一个有力的手段。一线教师需要做的更应该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在每一节课的评价环节中,设计具有思维品质的英语学习活动,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整合英语课堂六要素,尽可能地体现在自己所涉及的每一节常态课中。
魏主任所引用《学习革命》中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我今天教给你们的东西,你们将来会在什么地方用上”。学生要思考自己学习的目的:1.成就自己,成就对社会的担当与贡献;2.学以致用,不单纯了中考和高考,拒绝唯分数论;3.学有所得,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终身发展。我及时去了解了这本书,书中对于教育阐述了很多观点,包含从子女教育到终身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区教育。这本书年代已经久远,但书中的观点现在来看也并不过时。令我惊叹不已的是,我们现在中国教育面临的很多教育问题,是在国外那么早就已经意识到的同类问题,并且早早地就在寻求改变。而反观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很多落后的区域,学生却还在对着做不完的练习题,老师们出着数不清的练习册,学生一旦通过刷题来到大学,却又是另一翻景象。什么是教育?正如课标中提出的,教育应该是终身的。教育也应该是思维品质、学习能力、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养成。
明能力量表
第二场的培训是尤为特殊的记忆,学员们都早早来到会场,翘首以盼,期待中国基础教育测试研究领域巨擘武尊民教授的到来。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语言测试与评价研究所的武教授,其带领的团队参与完成了由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China’s Standards of English Language Ability,简称CSE)。这是面向我国英语学习者的首个英语能力全学段测评标准,于2018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该等级量表以语言运用为导向,强调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发展。《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编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动员了全国50多所院校的专业教师、博士生、硕士生,从任务下达到量表的完成与实施,仅耗时3年,堪称中国速度。要知道,相比之下,西方国家“欧框”(CEFR-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框架性共同标准)的制定耗时近30年。
武教授高屋建瓴,在两个小时的主题讲座《理解课程标准与能力标准——连接内容标准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过程中,解决了学员心中的一大困惑:“同是测评英语能力的标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与《英语课程标准》有什么区别呢?”武教授列举了世界范围内的多种课程标准并将它们按照内容与能力表现维度进行了分类。武教授认为,《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主要从能力表现上衡量学生英语能力,而像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指南都属于内容标准范畴。虽然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基于标准的学业成绩测评将内容标准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连接起来。武教授指出,基于标准的学业成绩测试将考生英语运用表现与标准能力描述相匹配,基于内容标准的测试检测学生达成课程内容目标的情况,为教学质量提升提供诊断信息。
和武尊民教授的初次见面,是在电梯间的出口,“百闻不如一见”这句话今天也用到了武教授身上。谦逊儒雅的学者风范在这位年近60的教授身上一览无遗。但她又是那么的亲切,谈吐间就让人瞬间仿佛回到了大学时代的课堂。“我没有全程参加课标的编写,就不详细讲。我就讲我比较了解的量表。” “我还是站着上课,希望能看到老师们。” “你们可以随时组内讨论,随时打断我,我希望有一个活跃互动的气氛。”专业,专注,真实,自然。2个小时没有停息,也没有喝一口水,讲座结束之时仍意犹未尽。此外,武老师还特别关注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早餐时候同桌时的几句问候,几点建议,些许思考,也令人如沐春风。
——“对武教授的初印象”·来自我的第一感受
武教授的讲座引领学员站在国内英语语言测评的最前沿和新高度,了解最新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及与测试的关系。基于标准的学业成绩测试将考生英语运用表现与标准能力描述相匹配,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应努力提升自身英语教学科研专业之水平,提高考试质量,促进科学选才;减少重复考试,提高教学成效;提供多元选择,促进多样发展;促进各段衔接,认同多种结果。面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总体需求、未来社会对英语人才培养的需求、最新英语学科能力发展需求。我想,自己应该以拓荒者的姿态,敢为人先,行走在初中英语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最前方。
悟语言测评
“人生从无终结性评价”。这是我经过几天专业学习的最深刻感受。期中,期末,中考,高考,这些学生都特别重视的阶段性考试,可视为某一阶段的终结性测试,考试的分数对下一阶段的开始有重要利害关系。但是放眼整个人生,期中期末考试就是这个学期的终结么?中考高考就是中学生涯的终结么?都不是。对于人生而言这只是过程中的一个台阶而已。人生是一次永无止境的攀登,我们要打卡每一段阶梯,最终达到人生心灵的顶峰。所以,我个人以为,人生的每一次测试、历练、磨难、挫折,都是对现阶段自己的人生一次诊断性评价。你要从一次次的测试当中对自己进行诊断,不断修正自己,以求进阶,始终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有的学生很早就确定的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的还不知道。就像我,直到成为了一名教师才渐渐懂得如何去面对自己的选择和生活,还有成长,以及方向。我觉得,在还未找到人生目标前,一切普适价值观,一切从古至今都被认同的好的品质,都可以成为学生一个阶段的目标。比如在中考中实现自己的目标,或是与自己的目标无限接近。
我希望学生所面对的考试,对于他们而言能成为一次诊断性测试,也希望他们的人生永远不会被终结性评价。但我希望能够命题的老师不要只给学生简单的命题,更要“智慧的”命题。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启发式地去命题。就像张春青教授所分享的,“一份好的试卷,应该给学生带来幸福感。”
命制具有“幸福感”的试卷,也是一次教学尝试,更是一门课程,其学习目标应当是,通过这次诊断性测评,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了学生的关键能力,引领学生体悟到“人生从无终结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