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心得
5月9日上午,在淳辉高级中学参加了江宁、溧水和高淳三区高中历史联片教研活动。听了两节课和一场讲座,分别引发出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如何上好历史高考复习课?二是如何处理历史解释建构中的理解问题。结合近来我在备战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中的经验以及对相关论文的学习,提出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如何上好历史高考复习课?
在回答问题前,先了解近来江苏历史高考命题的一些动向。记得去年听一位江苏历史高考命题人的讲座,他指出江苏高考历史试题正在向全国卷“靠近”。这里的“靠近”指两个方面:一是命题形式的“靠近”,例如传统史料的“摘自”转变为现在灵活组合的“摘编”等;二是命题思路的“靠近”,例如淡化文言文,降低文言文的难度,让学生无障碍“读懂”,重在对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考查。再就是选择题加大“情景化”考查,选项设置不再停留在传统的明显的排除两个,在最后两个之间进行定夺,如今像全国卷一样干扰项不脱离题干材料,真正发挥干扰性,正确选项也有“毒”:暗含了一定的干扰因素。
用新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何成刚和沈为慧两位老师合写的一篇文章《高三历史复习课的一种新思路——以“罗斯福新政”专题教学为例》指出新思路为:“领会课标要求,了解学术动态,搜集核心史料,获取有效信息”。文章认为“新思路”还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摘抄如下):
A.按照这种思路进行复习课设计,要努力做到“紧扣历史课标”,只有这样,复习才会高于教科书。我认为:平时我们基本上是“考什么,学什么”,因此备考复习中只关注考纲、考点以及近几年的考情分析,却把历史课程标准忽略了。我猜测命题专家对高中历史知识的熟悉,很大一方面是借助于历史课程标准。并且重视课程标准有利于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因此复习备考中有必要把忽视的历史课程标准重新重视起来。
B.了解学术动态是教师备课必须的。有开阔的知识视野才会有高效的复习,这样才能使中学教师与命题专家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我认为:关注历史教学的杂志或者历史学术界优秀的微信公众号,提高教师自身的历史专业素养。向学生介绍学术动态时要做到适度原则,适度的分寸把握关键在于对历年整套真题的研究中去揣摩。
C.要善于从各种史学论著、权威史学网站、优秀历史试题中收集整理与教学有关的观点与材料,日积月累,争取建设一个自己的资源库,以备教学之需。搜集整理史料时,应学习借鉴论者对材料的精当分析,避免误读。我认为:个人积累是一方面,还要注重集体的合作与分享,充分发挥备课组、教研组的作用或者市、区历史教师QQ群、微信群等平台。
D.这种做法体现了教学与测评一体的理念,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又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与应试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减轻学生的负担。我认为:高三备考,学生惜时如金,高三历史教师一定要多做题、多阅读,然后精选、精练,注重课堂的有效性。
二、如何处理历史解释建构中的理解问题
王必闩老师的讲座《基于历史解释视角下的教材分析——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课为例》,从新课标中的“不断接近历史的真相”一句话入手,将“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题目层层“破题”,步步追问:何为“明清之际”?何为“活跃”?四位思想家的思想在当时是主流思想吗?四位思想家是否独树一帜?活跃的儒家思想类似于西方的启蒙运动吗……一个个问号,闪烁着一朵朵思维的火花。最后王老师对“思想史”的教学提出五点建议:时代背景,人物经历,前后联系,深入浅出,启迪思考。前阵子认真拜读了李剑鸣教授的文章《历史解释建构中的理解问题》,再品味王老师的追问和建议,我忽然感觉到王老师对教材的独到分析恰好地回答了一个问题:用历史解释和理解来不断接近历史的真相。在一定程度上,李教授文章中的理论和王老师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让人产生共鸣。
1. 治史过程的基本特点:历史学家以一种诠释者、而非裁决者的身份出现,力图深入到前人的世界中去,以了解和说明其思想与行为。也就是说,解释首先是一种理解。解释固然不能回避评价,但这种评价不是裁决,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试探性的对话。对于历史教育者,王老师赞同新课标的表述,引导学生不断地去接近真相,求真的过程便是解释和理解的过程,从而进一步了解前人的思想和动机。
2.过去留下的文字记载和实物遗迹中保存的信息,就成为史家避免臆测的主要方式。历史学家须有博大的襟怀和丰富的想象力,要避免用现在的标准衡量过去,不以一己之见裁量前人的言行,而要极力进入过去的时空结构当中,将自己所具备的现代生活经验与关于过去的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了解过去的人和事的有效能力。课堂上主要是通过史料也就是过去留下的文字记载来了解前人的言行。我认为选取的史料尽量要全面些,不然会臆测、以偏概全。面对史料我们还应该具备开放的胸怀和丰富的想象力,“神入”前人的“时空”。吕金林老师用地图的形式展示四位思想家活动的具体位置,王老师提到的时代背景、人物经历都可以说是前人的“时空”。但是,课堂上我们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关注似乎还不够,想象力的贫乏必然导致思考的浅薄。
4.历史学家还必须在当事人的立场和研究者的身份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同情”并不是同意,“了解”也不意味着认可。同情是一种态度,研究者出于这种态度去寻找知识和材料,以便更好地理解前人及其世界。王老师举例李贽与女子共浴的例子,谈到李贽的这种行为并不一定对,放到今天也未必可行,主张批判地来看待。王老师的观点恰恰体现了李教授指出的“同情”并不是同意,“了解”不意味着认可的观点。但是这种记载是否真实?如果真实,那么李贽又是出于何种动机?我认为我们不管同意还是不同意,但仍然要坚持“同情”,只有不断持有“同情”的态度去看待,方能做到更好的理解和解释。
5.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在当时的影响与对后来的意义之间,往往有着很大的不同,研究者如果对此没有清醒的意识,就容易将两者混淆起来。有的事件在它发生的时代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在后来的历史中逐渐产生了重要的意义。一些事件看似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实际上是后世史家刻意放大的结果。王老师谈到四位思想家的主张并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同时四位思想家在当时的地位以及影响也并没有我们现在认为的那么高。他认为在公开课中某位老师对于四位思想家的影响评价有拔高之嫌。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王老师推荐了一篇文章《章太炎和黄宗羲》,用来进一步说明后世史家或者学者如何对人物的影响或者意义进行放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