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体验 培育量感
——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活动(一)
金色九月,秋风送爽。9月15日,由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主办、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承办的“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活动在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举行。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小学数学教研员刘正松老师、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朱勇校长、各区小学数学教研员、骨干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伊始,朱勇校长进行了精彩致辞,对各位专家、同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预祝活动圆满成功。

随后,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吴永春老师执教三年级上册《认识千克》一课。吴老师通过课前谈话回顾学生已有的长度度量经验,在此基础上,新课从比较两袋食品的轻重入手,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在选、估、称、掂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感知1千克,并借助1千克物品的肌肉记忆估测几千克物品,层次分明、组织有序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质量观念,并对质量的度量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第二节课由南京市溧水区第三小学闫莲老师执教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一课。闫老师深度把握概念内涵,引导学生在“剪书签”的过程中感知图形的“边线”,在“描边线”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一周”,在“比异同”的过程中聚焦一周边线的“长度”,在“量周长”的过程中感知线段长度的可加性,从而精准建构“周长”这一数形结合的概念。

第三节课由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武捷老师执教六年级上册《体积单位》一课。武老师用一个长方体纸盒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巧妙勾连,学生在估纸盒大小的过程中自主选择材料做出心中的1立方分米,并与标准的体积单位进行比较,初步形成1立方分米的正确表象,再用1立方分米这一单位进行估计和测量,深化学生对1立方分米这一体积单位的认识。接着,武老师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推理、想象、创生出其他大小不同的体积单位,学生在探究、体验、交流的过程中建构完整的认知结构,发展了量感。

三节课后,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丁广智老师围绕“量感”培育这一主题,从现状审视、价值剖析、内涵解读、教学探索四个方面介绍了他们团队的实践与思考,提出“借助操作经验”“根据想象推理”“通过估测比较”等培育量感的路径,给参会教师诸多启迪。

最后,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刘正松老师对整场活动进行精彩点评。刘老师结合三节课例提炼出“做中学:多元感知单位量”“用中学:深度体验叠加量”和“创中学:充分彰显一致性”等教学策略。同时,刘老师指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小学阶段增加“量感”这一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重点不在于借助已有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定量表达结果,而是引导一线教师进一步关注度量教学,把握度量的本质,在真实情境中选择或创造合适的单位展开度量,进而量化表征事物的某种属性。这为一线教师开展相关领域课程内容的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

为期半天的活动,时间是有限的,但引发的思考是无限的。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指引下,我们将进一步厘清“量感”的内涵与外延,依托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与发展,逐步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