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活动由南京市教研室俞洋老师和南京一幼倪琳副园长主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南京一幼开启了“三叶草课程”开放和研讨活动。


【三叶草课程教学活动现场】
南京一幼费颖老师执教的大班韵律活动《博物馆奇妙夜》,来源于南京一幼的特色博物馆课程。在博物馆游戏情境中,师幼一起搭建了循序渐进的学习梯级,创造性地合作用身体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

南京一幼鹿婷老师执教的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以Stem的探究方式,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自然组合形成整体,以整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幼儿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并运用于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

【三叶草课程活动研究现场】
在教学活动后,参会的老师们走进了南京一幼承办的南京学前教育研究与国际交流中心,观摩了“国交中心”的儿童博物馆活动现场。在“国交中心”一楼的童书体验馆,体验了自主的阅读空间,感受了“随处有书看,随处能看书”的阅读氛围。


“国交中心”二楼,是主题探究馆,它是课程整合的一次创新尝试。南京一幼基于孩子的兴趣,源于孩子们的经验和课程设置,筛选了七个既贴近生活又充满趣味的主题,如:纸、线、根、盖子、工具、沙水、安全自护等,孩子们在这里建构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综合性多功能博物馆。参会的老师在这里,观摩了孩子作为儿童博物馆的共建者,通过与材料的积极互动,新的经验源源不断地生成的博物馆课程建构过程。



观摩完“国交中心”后,参会的老师紧接着观摩了南京一幼的班级课程研究现场。全面了解了南京一幼的课程活动,感受了其在“自然、文化、社会”三条课程线索下的课程研究。





【三叶草课程故事分享】
课程活动观摩结束后,南京一幼肖建霞副园长和岳枫老师进行了“三叶草课程故事”分享。肖园长在《基于儿童经验的种植活动》分享中,从种植的话题引发—选地—种植初体验—二次种植—种植中的管理—幸福收获季等孩子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中,剖析了教师如何追随孩子的经验,支持孩子通过“计划——实施——回顾”的活动循环,体验全收获理念下的种植活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教师和家长的观念转变。让参会的老师感受到“种植是一种有温度和有情感的活动,幼儿在种植过程中收获的不只是能力和知识,还有情感和态度。”

岳枫老师分享了《我们的造纸之旅》,以幼儿学习的四步循环“觉知—探索—查证—运用”为脉络讲述了大班孩子在五次造纸过程中,教师在孩子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如何识别孩子的兴趣,支持孩子通过探究获取新经验,而后又形成新的探究兴趣和问题的过程。
【专家讲座】
下午的专家讲座在南京一幼陆娴敏园长诙谐幽默的主持下开场。陆园长介绍了南京一幼承办的南京学前教育研究与国际交流中心。“国交中心”的综合性儿童博物馆是一幼人十多年潜心观摩和研究世界儿童博物馆的精髓,在深厚的国际教育和国际交流积淀基础上,历经了4年多的研究建构而成的。陆园长以博物的视角,从生动的故事演绎出了在如今的教育环境下,对教师跨领域能力的需求以及课程未来的走向。

第一场专家讲座是由南京一幼特级教师倪琳副园长展开的《三叶草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倪园长以生动的课程活动为实例,阐述了南京一幼经历二十多年的积淀,在“三叶草”文化的引领下,形成的具有一幼文化特色的课程——“三叶草课程”。倪园长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五个块面,表述了在三叶草课程培养“健康、快乐、智慧的人”的目标和“自然、亲历、多元、成长”的核心理念和观照下,形成的以自然、社会、文化为线索的课程内容。提出了在课程实施中关注幼儿经验的均衡性、关注主题间经验和幼儿经验的连续性,并以“纸”博物馆课程建构为例,表述了南京一幼课程三级审议的研究过程。最后,以丰富的博物馆课程活动为例,阐述了南京一幼有意识捕捉课程生长点,开发广泛的课程资源。

第二场专家讲座由南师大张永英教授带来的《基于实证的幼儿园课程建设—以三叶草课程为例》。张永英教授从何谓基于证据的课程、幼儿园课程建设为何要基于证据以及基于证据的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案例分享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走向基于证据的幼儿园课程,需要教师在专业发展上过两关:一是学会“同情地观察”,二是学会基于评价计划课程。要做到同情式的观察,教师首先要搁置自己单方面的判断,试着以开放的心态去观察孩子到底在干什么,之后调动自己所有的理论知识进行解释、识别,在与幼儿沟通时充满好奇心地进行镜面描述,可以帮助教师确认自己是否正确理解了幼儿的行为。

最后,省教研室幼教教研员毛曙阳博士点评了本次活动,他代表全体参会同行盛赞了南京一幼植根于深厚文化底蕴基础上的“三叶草课程”,以及“南京学前教育研究与国际交流中心”中的儿童博物馆是“活”的儿童博物馆,是真正的活教育。指出在南京一幼有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深厚的课程积淀,以儿童发展为本,看到了孩子自主、积极、投入的状态,看到了快乐的力量,南京一幼把孩子培养成了幸福的人。